当前位置:主页 > 粮情汇编 > 粮史鉴赏 > 正文

世纪仓储 宝“码”未老 ——广州百年坚固老仓可与现代建筑媲美

发布时间:2010-06-23 00: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11 字体:

世纪仓储   宝“码”未老

          ——广州百年坚固老仓可与现代建筑媲美

在广州繁忙的珠江河芳村至白鹤洞河段,竟然矗立着一片近百年历史的老码头和旧仓库。这些清末民初由外商投资、中国工人建设的耄耋码头、仓库有不少至今仍在使用,发挥着航运、仓储的重要功能,这些老码头、旧仓库都非常坚固,甚至可以与现代仓库建筑媲美。其中广东省粮油储运公司第一仓库内几座始建于1913年的仓房、码头到现在仍在发挥着仓储的重大作用。也许这些老码头、旧仓房可称得上目前我国较大型粮食企业仓储的“老祖宗”、“老古董”了。

位于广州市芳村大道东的广东省粮油储运公司第一仓库,俗称“渣甸仓”、“内五”、“港五码头”,是英国怡和洋行(又称为渣甸洋行)在广州开办的港口码头和仓库,原占地1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有六座仓房和一座临江码头。其中现编号为122123两座仓房位于库区内的最北端,始建于1913年,其余大致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红砖墙黑瓦面的建筑。19491015,广州解放的第二天,渣甸仓为我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50多年来,渣甸仓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储粮基地有它的“威水史”(注:“威水史”为粤语,意思是了不起,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历史)。它曾为广东的土地改革、为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为抗御3年自然灾害以及后来的多次重大水灾的救灾、为保障广东的军需民食、为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放开粮食市场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年代作为广东的中转大库,1977年曾经一年的粮食吞吐量竟高达43.8万吨,几乎是当时总仓容量的18倍。它所储存的粮食有来自遥远的东北、新疆,也有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东南亚各国。其品种有:大米、面粉、稻谷、小麦、玉米、高梁、小米及各种油料,仅豆类品名就多达十个以上(黄豆、青豆、黑豆、蚕豆、豌豆、绿豆、红豆、赤小豆、眉豆、竹豆、芸豆等)。

被称为渣甸仓的六座百年老仓,现已成为国家储备粮库的省粮一仓的122-127号仓。仓房规格为54M,宽24M,高11.5M,墙体厚度0.45M,仓内地坪比仓外地坪高0.95M,仓外顶部安有一长排排气笼,长40M,高1.5M,仓内顶部为钢架结构,并镶有3cm厚的马粪纸作隔热、防尘用。有关专家评价说,这类仓房不仅外观精致大方,而且相当实用,特别是排风口设计得很巧妙(见图1、图2),排风口不是用来采光,而是用来排气的,阳光透不进,雨水又打不进。长期以来,因产权归港务局,老仓的维修保养得不到落实,粮食部门只有租用权,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维修不到位,老仓仓顶破损严重,至今仓内隔纸板已脱落干净,1992年,终于将老仓产权收回,经过多次大维修,使老仓又发挥其应有的仓储作用。

1 老仓外貌简图

由于仓内空间高大开阔,仓内最高点离地台11.5M,而粮堆高度一般在5.4以下且为包装粮分堆堆放,仓内的门为东西向对开,仓内基本上不受阳光照晒,且又有一定采光能力,走进仓内令人有冬暖夏凉的感觉。仓内堆放2800吨左右的粮食,一年四季任何时候都没有热闷感。仓内没有一根柱子,十分有利粮堆的堆位摆放和防治工作的开展。仓温随气温下降而下降比较明显,而随气温上升则不那么明显,为安全储粮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  老仓内钢梁结构图

百年仓库,百年风雨,昔日的渣甸仓历经沧桑。现在早已成为国家储备库的一部分。站在横跨珠江的鹤洞大桥上远眺,六座百年老仓巍然屹立,新建的两栋四层楼房仓高大挺拔,腾腾欲飞,新老仓房交相辉映,堪称珠江河畔新的一景。而令人惊奇的是,跨越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虽然这些百年老仓长年累月负荷数千吨存粮,但至今老仓的墙体不开裂,地台不下沉,只不过地坪多了许多裂痕,就像百岁老人脸上增添了若干苍老的皱纹。据闻,有关部门正着手对包括渣甸仓在内的广州五大百年老仓申报文物保护,期望它们成为广州近代物流业兴衰的活见证。

(冷逸林  田枚 何少淑 于文江 林镇清 曹景华)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中路313号10楼

Copyright (c) 2009-2010 广东粮食行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100339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