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业委员会 > 储备委员会 > 正文

建立国家绿色粮食储备体系的设想

发布时间:2010-07-21 00: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2 字体:

建立国家绿色粮食储备体系的设想

李文辉1 严兰芳2 杜凤华2 商志添1

(1. 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广州,510310 2. 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广州,510308)

摘要“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安谷则昌,绝谷则危”,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建立绿色粮食储备体系,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是粮食储藏科学发展所在。

关健词:绿色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 粮食生产 粮食贸易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问题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吃饭问题,更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而粮食问题需解决的关键是粮食储备,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粮食储藏科学事业围绕着储藏产品“低损失、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目前我国储备环境恶劣,储粮普遍采用化学防治方法,粮食害虫抗性日趋严重,并造成粮食污染和环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建设绿色粮食储备体系,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适应我国已加入世贸,面对世界各国对粮食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及各方面压力,促进我国粮食贸易、发展我国经济意义重大。

1我国粮食储备现状

国际上,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为年消费量的17%,其中5%由中央政府掌握,用于调控市场,12%由地方政府用于应急和调转。国际上的说的储备包括周转库存等,甚至包括生产储备,概念比较宽泛。按此口径计算,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线应为8000万吨贸易粮,实际上已超出许多。问题是这个线并不安全。中国有两点情况比较特殊,决定了储备规模必须要大一些:一是灾情多,总产不稳。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属于灾害多发生地区,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收成,增加粮食支出。各级政府每年仅用于救灾的粮食一般在15万吨左右。粮食收成受自然因素制约很大,往往是“两丰两歉一平”的五年周期制,所以总产不稳定,丰歉调剂作为中国粮食储备的主要功能,数量起伏很大。二是储备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在于交通比较紧张,粮库分散,机械化程度低所致。所以中国要根据国情确定粮食储备的“安全线”。我国粮食储备主要是指调节储备,即中央政府的粮食专项储备和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的储备。周转库存变化状况,包括地方政府的定购粮、进口粮和企业用于经营的库存等,可以作为确定粮食储备规模的重要依据。我认为,中国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不低于两个月的销量,即7500万吨贸易粮。最近几年因收成好,为减少财政支出,我国目前储备粮一直在3900-6300万吨之间。

2 建设中国特色的粮食储备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农业大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乃天下之大事。建立绿色粮食储备体系,保持一定数量的国家粮食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应付各类突发时间发生意义重大。如果国家没有粮食储备,在出现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份,粮食生产锐减,粮价就会急剧上涨,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会造成社会经济生活极度混乱,影响社会安定。在粮食获大丰收情况下,造成谷贱伤农,极大地损害农民的利益。粮食安全体系是由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储备以及粮食进出口等所构成的完整的保障体系。影响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因素:一是农业上粮食收购政策,主要包括粮食收购保护政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等;二是国际国内政治稳定因素影响,特别是经济封锁、战争影响大;三是受旱涝风雹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减产;四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中央财政经济实力的影响,实力强粮食储备充足;五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入世后中国的粮食流通将融入到国际市场的大循环中去,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粮食品种会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冲击。而且由于粮食生态系统环境条件(如温湿度)难于控制,仓库内粮食不断进出,粮食害虫也随之被带进及运出,而粮食一旦遭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国内外主要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挽回了害虫造成的大量损失,然而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产生了农药残留、害虫抗性和害虫猖獗三大严重问题。仅就害虫抗性问题,据报道,全世界已有10%储粮害虫品系对磷化氢产生了抗性;我国的主要储粮害虫玉米象、米象、赤拟谷盗、杂拟谷盗及长角扁角盗是、对目前常用杀虫剂马拉硫磷、磷化氢、林丹、杀螟松、溴氰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广东省有的地区害虫抗性指数达1000倍以上,因此探索储粮害虫防治新途径和新方法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自70年代,研究绿色储粮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此方面研究已经有不少报道,而且出现性能稳定的商品化产品;我国在卫生发面关于蚊子生物防治技术已有较深的研究,并出现少量产品,但在粮食储备方面报道极少。

在我国,目前粮食保管大多采用化学防治,长期使用抗性越来越严重,而且对粮食造成污染,这些问题随着粮食储备、仓房容量的增加和储存周期的增加而更加突出。完善并开发绿色储备技术旨在改变以前化学防治为主的储藏方法,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及其它环保储粮方法,尽可能避免粮食受化学药剂污染,可对害虫发育产生一个致命的中断,把害虫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阏限之下。开发绿色储粮技术,可以工业化操作,对环境无污染,不影响粮食品质,而且这类产品或相关技术对脊椎动物毒性低,仅中断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激素的基本体系,能有效地防治粮食害虫,杀虫彻底,是目前粮食储藏发展方向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于此发面的开拓。

3绿色粮食储备体系的建立

目前的储粮技术主要还采用传统的化学制剂,对粮食及环境污染严重,对人类威胁极大,严重损害我国的信誉,而且它们将逐渐遭淘汰及被替代,为了保证储粮安全,采用生态手段进行综合防治,避免储粮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技术即为绿色储粮。为了保证储粮无污染及人民生命安全,积极研究开发绿色储备技术有划时代的意义。众所周知,粮食、害虫及病原菌生活在于一个不断循环的生态环境中。因此,我国在绿色储粮方面应从下列两方面入手:自然生态防治、人工生态防治。

3.1自然生态防治

3.1.1利用天敌,利用害虫的天敌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消灭害虫,用人工繁殖再释放天敌消灭害虫。

3.1.2加强检疫,提高自身保护能力。

3.1.3仓库轮换,对于已感染虫害的粮仓,存放不易感染的粮食。

3.1.4环境调控,提高粮食抗虫能力,改变害虫大发前的有利条件,轻则抑制害虫数量,重则使害虫生存受影响。

3.1.5消灭虫源,如用盖盖住散装粮,搞好清洁卫生,破坏害虫产卵场所,特别在害虫初发期,就把它们消灭掉,基本可杜绝虫源。

3.1.6恶化害虫营养和繁殖条件,根据害虫习性,选择抗虫品种,从而为恶化害虫取食提供依据。

3.1.7环境因素调控:切断食物链,如有的仓库害虫多,隔一定时间不存放粮食,害虫数量明显减少,特别对于寄生性害虫更为明显;控制害虫蔓延,因粮食害虫迁飞能力不强,在仓库内合理存放多种粮食可控制害虫危害。

3.1.8诱集和驱避:灯光诱杀;趋化性诱导;性诱剂诱杀;陷阱诱杀。

3.2人工生态防治

3.2.1 推广生态用药,选用对害虫天敌杀伤力小及环境污染轻的生态农药,尽量不使用广谱性农药,如开发抑制昆虫体壁几丁质形成而阻止昆虫脱皮,对幼虫效果好的生物防治剂;

3.2.2 聚集信息素和性信息素应用,应用在害虫捕器及粘胶型胶板及探管型检测装置上;

3.2.3物理机械防治:温控防治 、粮面压盖防治 、过筛除虫、辐射杀虫。温控防治中高温储藏 :40-45℃抑制害虫发育繁殖,46-48℃绝大多数害虫呈热昏迷状态,生命活动力衰弱,49-52℃害虫在短时间内死亡。方法①日光曝晒法  28℃ RH<70%  46℃保持2小时②热力干燥法(烘干机)出粮口温度50~55℃③高温密闭储藏技术;低温防治:15℃ 以下害虫不能繁殖,8℃ 呈微昏迷状态,将粮温控制在10℃ 以下或更低一些,储粮害虫就不能完成它们的生活史或者不能繁殖,甚至长时间低温引起死亡,冬、春季控制在15℃ 以内,夏、秋季控制在25℃ 以内,可达到:①限制粮堆内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抑制虫、霉,减少储粮损失②延缓粮食品质陈化;

3.2.4气控储藏改变害虫生长环境,造就不利于害虫生长的环境,保证储粮安全。一般采用自然缺氧储藏、充氮储藏 、充二氧化碳储藏、脱氧储藏、真空储藏 、双低、三低综合储粮方法。

3.2.5害虫的拒避, 采用拒食剂;

3.2.6植物性杀虫剂,植物性杀虫剂来源广,价格低廉,低毒,对人畜和环境安全;

3.2.7矿物源药物杀虫剂的应用,不需要农药,采用低毒的石油精馏成分作为主剂杀虫;

3.2.8硅藻土的应用。硅藻土作为一种无毒的惰性物质,对粮食无污染,用于储粮后,可以起到长期防虫的效果,用于国家粮食储备库长期储藏粮食,不仅经济、高效,而且符合绿色储粮要求,应进一步研究及大力推广应用;

 3.2.9建立储粮微生物及害虫监测机构,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健康的保证,也对我国粮食安全储备起着重要作用。除应用上述新技术外,还必须从提高粮食的质量入手,首先要防止粮食受污染,其主要污染源为农药、肥料及包装、运输工具等,严格把关,杜绝污染,为绿色储粮提供前提条件。

4 展望

  建立绿色粮食储备体系,主要采用非化学防治法的综合应用,力求把害虫减少到经济危害阈限之下。主要采用生物防治法,包括利用捕食性昆虫、信息素、生长调节剂、食物引诱剂和利用昆虫病原体防治储粮害虫,使用物理方法包括低温、冷冻和利用电磁波能(伽玛射线、太阳能、微波、激光)防治储粮害虫,此外,使用脱氧技术,充二氧化碳,以及惰性粉,植物杀虫技术,开发电子计算机储粮专家咨询决策系统,电子计算机自动监测储粮害虫种群数量,真正做到“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信息网络化,经营集约化,检测智能化,人才高素化”,使我国绿色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参考文献:1 沈兆鹏 粮食储藏 1997226-29

          2 刘新春 肖磊 粮食流通技术 200251-4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中路313号10楼

Copyright (c) 2009-2010 广东粮食行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10033975号